本月促銷活動

本月促銷療程:
Access Bars
詳情請看以下12/28文章

2011年9月23日 星期五

有保護罩的開悟



巴關,當你看到一個人很痛苦的時候,你的感受如何?當你的信徒受苦,即使他不在你面前,你感受得到嗎?

巴關:我的情況是這樣的。假設有一隻狗在那裡,而你在打那隻狗,我會經驗到狗的痛苦。如果有一個人在這個校園裡行走,而他有憂鬱症,我會經驗到這憂鬱症。這是我的自然狀態。現在,在這樣的狀態下是不可能做事的。同樣的例如你是在杜拜,而你有巨大的挫折感,如果我想到你,我會經驗到這挫折感。現在,你必須知道有數百萬的信徒,甚至連非信徒,我都感覺得到。那麼,我要如何做事?所以我穿著防護罩,就像我們穿衣服一樣,以防止痛苦直接打擊到我。這樣子我才能做事。但同時,我也不能一直穿著防護罩。有時防護罩會被脫掉,那時這樣的痛苦就真的打到我。我體驗到他人的痛苦,然後就變得不堪承受,這時防護罩就再被穿上。防護罩就像麻醉藥一樣,穿上後你就不會感到痛苦了。但若要給出完全的恩典,我就不能一直穿著防護罩。所以當我想給恩典時,我就把它脫下來,給恩典,再把它穿回去。同樣,我也給予這樣子的一種有保護罩的開悟。因為一旦你成為開悟的,同樣的事情也會發生在你身上。那麼,你如何在世界上做事?所以我們給你的開悟有一個內建的防護罩... ...但防護罩也會被脫下,那麼你就會開始感到別人的痛苦。因為我們都是一體的。我們都連在一起。像所有的細胞一樣,如果有一個細胞是有問題的,你會感到痛不是嗎?同樣的,每個人都會感受到每個人的痛苦。但是,我現在不能這樣做,因為現在世界上的痛苦太多了。也許在黃金年代,每個人都可以沒有防護罩的活著。

一體 ONE

一體 ONE

從外面看,我們是分開的。從裡面看,我們是一體。這就是覺知為何是宇宙性的原因。但那並不代表它是你外面的東西。它只代表所有的就只有覺知,只有意識;不再有外在與內在之分。

為何會有內外之分呢?因為有一個頭腦在分別,分外在與內在。在覺知中,頭腦消失了,隨著它的消失,所有內外的分別也消失。只有一個「一」存在。

印度幾千年以來一直針對同樣的問題下功夫。他們不說:「只有一存在」。因為這樣會有邏輯上的問題;如果有「一」,就表示有「二」,表示有「三」。不可能只有一個數字而沒有其他的數字存在。如果沒有2345678910,那「一」有什麼意義?它不會有任何意義。

所以在印度他們不說:「只有一存在」。他們說:「存在是非對立的(nondual)」──只為了避免邏輯上的問題。只有非對立的現象存在。它不是一,也不是二。他們說:「它不再是分裂的」。而我認為他們說的話是有洞見的。

當你說「非對立」時,沒有數字在裡面。但是當你說「一」,就隱喻了其他的數字。但你不需要發瘋;只要覺知,不需要去分別哪個是內在,哪個是外在。你的覺知會讓你清楚存在是非對立性的;沒有內在,也沒有外在。

在印度的齋普市(Jaipur),有一個密宗國王建的宮殿。他在世時也是一位偉大的建築師,他規劃了整個齋普市。他的名字叫做Jai Singh,所以這個城市叫Jaipur。齋普市是印度唯一有規劃過的都市,而且是如此美麗的規劃!國王想讓它把巴黎打敗。他原本可以成功的,但他去世了。城市還沒有建設完,但即使如此,已建構的部份足以跟巴黎一較高下。

整個城只有一種顏色──屬於門徒的紅色。整個城都是紅石頭蓋的。所有的房子、店舖都一模一樣,給人一整體的感覺:沒有「二」的可能。所有的路都好美。在路的中央有充滿林蔭的樹木,路非常的寬。而人行道上都有遮頂,所以在雨季中也不需撐傘(在艷陽下也不用)。傘在齋普市沒有用處。而且每個東西都一樣,都由一樣的紅石頭作成。

這個國王是著建構出一個沒有分別的城市。在每一條路上種的都是一樣的樹,不管路有幾千哩長。只有一個顏色、一種石頭、以及一種美麗的圖案。

他蓋了一座外面是紅石,裡面是許多小鏡子的殿堂……幾百萬個小鏡子。當你走進去時,你看到自己反映在幾百萬個小鏡子中。你是一(個),但你的投影有好幾百萬個。

據說曾經有一隻狗在殿堂裡「自盡」了。那時沒有人在那裡,警衛也下班了,他不知道有一隻狗留在裡面,把大門鎖了起來。這隻狗對著幾百萬隻狗狂吠。牠對著牆上的狗衝撞。而那些狗都在叫……你可以想像這可憐的畜牲的遭遇。牠一整晚狂吠、奮戰、撞牆,直到把自己給殺死。

當早晨來臨,門被打開而人們發現牆上到處都是血跡,還有一隻狗的屍體……鄰居說:「我們一整晚都在想發生什麼事了,為什麼狗叫個不停?」。

那隻狗一定是一隻唸過書的狗。牠馬上就想:「天哪!這麼多的狗!這麼晚了,門又被鎖起來,我一個跟他們這麼多個關在一起……他們一定會殺了我!」而牠把自己給殺了。根本就沒有其他的狗。

這是一個密家最基本與必要的教導:無論在哪,我們見到的人都只是我們的倒影。我們不必要的向他們狂吠,不必要的跟她們打鬥,不必要的懼怕彼此。我們如此的害怕,以致於在蒐集核子武器──而所有的只是一隻狗,其他的都是倒影而已。

人很有可能跟那隻狗以同樣方式死去。而是為了防衛誰?為了防衛他自己的影子。

奧修
(NYY譯自網路)

2011年9月17日 星期六

巴關說孩子出生時大人應作什麼

問: 巴關,什麼是您給目前正在出生的嬰兒的建議,什麼是您給在場的大人但不是deeksha給予者的建議?




巴關:孩子出生的時候,我們可以給予孩子 Smarna Deeksha或念頭Deeksha,然後周圍的人可以對孩子說好的話,像是:你是多麼美麗!你是多麼神奇!你是多麼快樂!因此,他們可以跟孩子說這些話,好像它們已經發生,他們可以說:“哦,你好棒!,哦,你好偉大!,哦,你好富足!”他們可以這樣對孩子說,就好像他/她是一個完全發育成熟的成人。她們可以說出來,或只是在心裡說。他們可以想:“你是多麼美妙的孩子!你是多麼偉大的孩子!你是多麼美麗的孩子!你真的好偉大!”所以,無論你想要孩子有什麼,你可以真的說出口,或是在你裡面說。這是大人應該做的,而deeksha給予者可以給孩子念頭Deeksha。

如果這樣做,這將成為孩子的生命程式,孩子的生命將完全遵循你為他/她設定的所有的想法。

Bhagavan,...What is your recommendation for the moment the baby is being born and what is your recommendation for the other persons that are present but are not deeksha givers?

Sri Bhagavan:So, the moment the child is born, the child could be given what we call as Smarna Deeksha or Thought Deeksha, then those around could say nice things to the child like: How beautiful you are!, How wonderful you are!, How happy you are! So they could talk to the child saying things as though they are already happen, like they could say "Oh you are so wonderful!, Oh you are so great!, Oh you are so rich!" They can make such positive statements to the child as though it were a full grown adult. There can either speak it or just think about those things inside their hearts. Inside they can think: "What a wonderful child you are! What a great child you are! What a beautiful child you are! You are truly great!" So whatever you want for the child you could either actually tell or you can speak inside yourself. That is what they should do, while a deeksha giver can give Thought Deeksha.

If this happens, this will become the program of the child´s life and the child´s life will accordingly follow and exactly follow what all thoughts you have for the child.

2011年9月14日 星期三

論通靈

台灣一向都有許多通靈現象

我自己從小到大也一直有一些第六感

或在修鍊時看到圖像 接到訊息的經驗

但最近越來越清楚看到


通靈仍在頭腦範圍之中 只不過是不同層次的頭腦罷了

是平常碰觸不到的層次

但覺醒 開悟是完全不在頭腦的範圍之內

因此 你不可能規劃計畫你的覺醒

你也不可能去觀想覺醒來讓它發生

因它不存在於未來 它不在時間與空間的相度內 而頭腦在這相度內

而頭腦或通靈現象 常常就是說故事而已

說 我前世是外星人 是列慕里亞女神


但這只會又強調出分別

表示我跟你是不同的

所以 我的體悟是 真的想要究竟的人

可能遲早得放下對"訊息"的執著